Blogtrottr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國際
>即時新聞-國際 
Don't wait in line!

Buy your movie tickets online. Find reviews, trailers, and more at Fandango.
From our sponsors
【焦點評論】「國際」與「國內」爭議之外
Nov 3rd 2013, 23:02

吳瑞國(誠豐研究暨諮詢中心執行長、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 )

二○○八年後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幾個特性:(1)從資金到人員,兩岸已從片面轉為雙向的交流;(2)從直航、觀光到投資,未來不管誰執政,這些開放的政策都逆不可轉(irreversible);(3)海基與海協的角色也已從功能性轉換成服務導向,未來兩岸官方直接對話將指日可待。
近日由於馬總統在國慶以及執政黨中常會的講話,引起各界對於兩岸究竟是「國際」或「國內」關係有不同的看法。多元意見本來就是民主社會的常態,但這個爭議更凸顯在兩岸協商即將進入深水區的前夕,對如何在台灣內部「化解歧見、達成共識」的焦躁與不安。

兩岸沒有取代問題
未來兩岸政治的對話與協商,難免給予外界「統一談判」的印象,但未來任何政治性議題的討論,都將只是兩岸意見的整合,短時間內應不會涉及政治現況的整併,這「整合而不整併」的立場應貫穿未來政治性協商的前提、過程與結果,它不僅符合台灣的主流民意,也可以避免外界對「改變現況」的疑慮。
另一方面,台灣的國際空間一直是兩岸政治爭議的焦點。北京為了避免台灣問題的國際化,對於台灣國際空間的壓縮,從未放鬆。但台灣早期的思維以及大陸現在的做法,都未能跳脫「有你無我、漢賊不兩立」的零和思維,不僅浪費彼此的外交資源,也使兩岸互信蕩然無存。
未來台北與北京應該要有「相容而非零和」的體認。雙方應該了解兩岸沒有取代的問題、只有參與的爭議。如果北京真的想「寄情於台灣人民」,現在就應揚棄過去的零和思維,對台灣的國際空間,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兩岸的政治歧異,不能「一代拖過一代」,反映出北京對政治協商的急迫性。就在台北與北京從「先經後政、先易後難」走向「經中有政、易中有難」之際,台灣內部的整合勢在必行,也應該思考未來要如何面對北京那股日漸高漲的自信。

更多文章,都在【蘋論陣線】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po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