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UDN全球觀察
全球觀察:提供全球視野,掌握地球村的政治焦點、財經脈動,深入報導各國社會現象,並體察其文化特質。
爛片還具殺傷力嗎?
Apr 26th 2013, 08:46

【前言】

哥倫比亞大學法律教授吳修銘(Tim Wu)回溯整個媒體發展史,從電話、無線電、廣播到電視,他發現,一種「壟斷-創新」的循環不斷出現:先是新創科技出現,各種可能性應運而生,逐漸地,這個科技建立了一個媒體帝國,開始壟斷通訊,切除雜音,要求人們以符合帝國利益的方式使用媒體。倘若這個循環依舊運作,那麼,現在帶給我們方便與自由的網際網路,會不會突然落入相同的命運?我們的社群媒體會不會突然消失?我們的部落格會不會突然噤聲?以後我們要上Google搜尋,會不會就像要看HBO的電影,必須交錢給第四台業者?

作者表示,沒有理由指出我們能夠逃出如此的命運,壟斷的循環依舊虎視眈眈。只要我們稍不注意,美好的時代隨時都會消失。為了避免這樣的歷史循環,作者在美國推動「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運動,希望這個原則進入憲法,保障網路永遠公平開放。不僅如此,作者更寫下這本《誰控制了總開關?》,希望我們體會,要逃離噤聲的歷史,我們必須聲嘶力竭。

爛片還具殺傷力嗎?

時至二○○○年,傳媒聯合企業逐漸具備了成熟而完善的體制。得益於智慧財產權法對人物專利的認可,除了遠端通訊之外,這種將傳媒公司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相結合的體制,重塑了資訊產業各領域的面貌。本書前半部分的那些追求同一性的產業巨頭,在九○年代逐漸讓位於一夥主要在傳媒產業擁有各類資產的勢力集團,通常這些資產包括電影公司、有線電視網、廣播電視網和出版機構,可能還包括幾個主題公園。聯合企業對這些傳媒公司進行統一管理,而這些聯合企業旗下傳媒公司的共同點,可能只是它們共用一個總公司名,或者說得更廣泛一點,它們都在從事資訊貿易活動。

一度致力於發展自己的核心品牌(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等)的迪士尼,在艾斯納的帝國夢想驅動之下轉型成為一家擁有美國廣播公司、ESPN有線電視網和米拉麥斯等獨立公司的真正傳媒聯合企業,雖然遭到羅伊•迪士尼等人諸如「貪婪成性、毫無靈魂可言」之類的指責,但是長期的利潤回報可不容小覷。由愛迪生創建的聯合企業通用電氣在一九三○年賣掉美國無線電公司之後,又在一九八六年買回了國家廣播公司及其相關資產,並在一九八九年將國家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推入市場。接收環球影業之後,通用電氣與迪士尼、時代華納鼎足而立,成了在各大主要娛樂產業都擁有資產的聯合企業三巨頭,這些娛樂資產包括電影、專利形象、電視台、出版社、主題公園和唱片公司。另外,一家成立於一九三四年叫做密歇根避震器公司(Michigan Bumper Company)的企業在六○年代發展成了海灣與西部公司,該公司也是在一九八九年收購了派拉蒙電影,並照著華納通訊公司的樣子為自己更名為派拉蒙通訊公司(Paramount Communications),但因為經營不善在一九九四年被維康影業(Viacom)收購。同樣是在一九八九年,索尼公司購入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BS Records),向成為日本第一家傳媒加產業的聯合企業邁出了第一步。

我們知道,大規模的企業通常會引起政府的注意,現在這些大型企業又在肆意妄為,讀者一定很好奇,司法部或者聯邦通訊委員會怎麼沒有想到要讓它們解體。很久很久以前,政府確實提防著大型企業進行跨行業運作,一旦發現,輕則警告重則取締。不過八○年代和九○年代以來,隨著反對控制的情緒蔓延之後,那樣的嚴格管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當然限制條例不是沒有,不過只是禁止收購在某個特定市場進行集中管理的媒體公司,而聯合企業所收購的公司主要來自不相關的市場,例如雜誌和電影市場,而且這類公司也從不設定價格,或在任何市場中進行行業壟斷,所以像《雪曼法案》之類的法典根本管不著它們。於是聯合企業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監管,無憂無慮地茁壯成長,經過了九○年代的發展,差不多擁有了想要的一切。正如我們下文將談到的,它們唯一沒能染指的就是網際網路和電腦產業,不過這似乎也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二十一世紀娛樂產業一個具啟發性的故事。風險管理的策略帶走了它所有的悲劇成分,給了它皆大歡喜的結局,我們可以看到聯合企業是如何運用自身的「化合作用」為電影產業帶來好日子。「王牌天神續集」(Evan Almighty)是環球影業於二○○七年發行的影片,講述了一個有末世恐懼症的人建造方舟解救全球生靈免遭洪水侵襲的故事。像同時期許多聰明人拍攝的電影一樣,這部電影是一部續集,製片商希望該片可以延續「王牌天神」(Bruce Almighty)創下的票房佳績,再獲豐厚收益。在原來的「王牌天神」中,上帝把自己的權力交給金•凱瑞(Jim Carrey)所飾演的主角,讓他在一周的時間內管理整個世界。續集則挑中了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來擔綱主演,這是個明智的選擇,由於電影「四十處男」(The 40-Year-Old Virgin)和影集「辦公室瘋雲」(The Office)的成功,史提夫•卡爾已經具有了票房號召力。「王牌天神續集」的劇本幾經修改,由多位作家合作完成,比起單憑一個作者的智慧,出錯的風險也可以說是降到了最低點。儘管這部影片沒有採用環球影業所擁有的智慧財產權為自己保駕護航,不過故事情節本身並不能說是憑空虛構的。這個故事來自聖經,只是聖經故事的智慧財產權已是失效的。經過這一系列的審慎安排,電影公司最終為這部影片投資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使得該片成為截至當時投資金額最高的喜劇片。

不幸的是,這部電影什麼都有了,但其表現就是乏善可陳。知名評論家理查•羅珀(Richard Roeper)指責該片「惺惺作態地傳達聖經典故的寓意過於平面化,毫無引人發笑之處,枉被稱做是喜劇片」。在集合眾家評論、點擊率極高的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網站上,該片僅獲得百分之八的好評,頗為尷尬。儘管環球影業進行了高度宣傳,並在全國範圍內的五千兩百家戲院同時首映,然而「王牌天神續集」放映首周的票房成績只有三千萬美元左右,對於一部投資上億的大片來說相當可憐。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才將該片排在二○○七年度最差影片的顯著位置,在其他各類爛片排行中也榜上有名。

然而,接下來奇蹟發生了。失敗是失敗了,可是失敗者毫髮無傷。環球影業並沒有因此倒閉,參與該片製作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在環球影業,或者應該說是在通用電氣公司,所有一切照常進行,就像這次失敗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王牌天神續集」所帶來的虧損雖然對環球影業來說可能是一場實實在在的災難,不過對於通用電氣來說,那只是他們該年度一千六百八十億美元收益的一個零頭而已。

總之,這部影片是一次沒有傷亡的滑鐵盧。更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王牌天神續集」還是得不到半點好評,但一段時間以後,透過DVD和國外票房的幫助,該片居然差不多將投資賺了回來。要是這部影片也能夠進行專利授權和衍生品銷售的話,儘管它是一部無庸置疑的爛片,倒確實很有可能好好賺上一筆。

要是將「王牌天神續集」在二○○七年的失敗與「天堂之門」在一九八○年的敗績相比,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電影產業發生的變化,同時也難免黯然神傷。「天堂之門」讓麥可•西米諾被徹底放逐,再沒人請他拍什麼大片,他和像他一樣的導演所採用的以導演為中心的製片體制,從此聲名掃地。而「王牌天神續集」儘管失敗了,該片的製片體制卻安然無恙,因為公司總收益並未受到任何實質上的影響。如此說來,「王牌天神續集」的例子充分證明了現今的電影公司擁有多麼穩固的產業結構。不過穩固是穩固,平庸的「因」只能結出平庸的「果」,而這就是現代娛樂產業所謂的神奇之處。

(本文轉載自吳修銘新書《誰控制了總開關?》,由行人出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Thatcher's Tyrants - The Tanks, The Guns, The Christmas Cards.

比昂松喊挪威獨立 瑞典國王不曾刑逼
Apr 26th 2013, 08:24

【前言】

挪威,一個六百多年沒有自我的國家,它曾是丹麥的附庸,瑞典的殖民地,也被納粹德軍攻占,更經常受到強鄰俄羅斯的威脅,一個人口以前不到五百萬,曾經被瑞典人在歌謠中嘲笑:「挪威人是皮鞭下苦命的一群人,他們一無所有,活得如牛一般。」現在卻是全世界最適合人居住的國家,平均壽命超過八十歲,平均國民所得為八萬六千美元,國力已經超出殖民國瑞典,甚至成為瑞典人前往謀職打工的地方。

仔細爬梳挪威的歷史,會發現跟臺灣一樣,有過被壓迫的殖民經驗,也面臨強鄰的威脅,但如何揮別自卑,以小搏大,相信挪威的經驗會給臺灣很多的啟發。

比昂松喊挪威獨立 瑞典國王不曾刑逼

一八一四年,瑞典如願稱霸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挪威歷史學家薩斯(Ernst Sars)的著作《挪威的歷史》(Udsigt over den norskehistorie)裡記述那是一段「失落的世紀」,而讓失落的世紀重現光明的比昂松,其歷史定位如果不是十九世紀挪威最偉大的詩人,那他就是最偉大的挪威人。對挪威人來說,易卜生和比昂松的偉大成就,不光是他們文學和戲劇上的才華,還包括兩人在十九世紀末葉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相繼透過個人的國際聲望,協助挪威解除奴役,讓人民重獲自由,如假包換書生救國。他們的作品打動了瑞典人,並且讓瑞典人反過來同情,甚至支持挪威人。比昂松原本也屬於接受瑞典國王一方的挪威保守派,之後因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執行高壓統治,便轉而站到他的對立面,聲稱自己從此「堅定不移地反對瑞典在挪威複製英格蘭—蘇格蘭模式」。挪威獨立運動在十九世紀即將接近尾聲之際揭開序幕,比昂松和挪威左黨(Venstre)發起人史維德羅勃(Johan Sverdrup)共同呼籲挪威人民,國家的自信和榮譽,最終唯有「自由」能給予,若想爭取自主權,就得從使用自己的國旗開始。比昂松慷慨激昂的政治表態,一舉將挪威獨立運動帶向高潮。

比昂松是那個年代享譽歐洲的大文豪,即使自居為挪威宗主國的瑞典也不乏他的崇拜者和追隨者,這讓比昂松有機會直接將他的政治立場傳達給瑞典的朋友們。在一封寫給瑞典友人的信函中,比昂松以此作結:「當兩國彼此享有更多的獨立和自由,聯盟的基礎將更加穩固。」雖然他在文末不忘加上「挪威萬歲,兩國聯盟萬歲」等字眼,試圖淡化個人的分離意識,但對擺脫瑞典控制的渴望已不言而喻。瑞典統治挪威後期,比昂松的發言愈發露骨,幾乎要替自己惹禍上身,當時能保護他避免因言獲罪,唯有個人國際聲譽,以及一票支持他的瑞典文學界朋友。比昂松反抗瑞典的方式,是以他獨特的感染力去解構頑固的瑞典社會,陸續和瑞典自由派學者的書信往來足見端倪,其中有些書信透過瑞典學界、文化界的傳播,在瑞典社會造成廣大的迴響和共鳴,瑞典國王極其不屑挪威薄弱的武裝,但完全沒料到搖筆桿的居然會有這般能耐。

當我盯著眼前兩座銅像看得出神,腦袋裡不由自主插入了另一段場景。自從來到挪威,我才發現這個左派思想極為發達的國家,和中國(共產黨)之間也存在歷史上深厚的交情,兩國往來交流頻繁,對彼此都有濃厚的興趣。比昂松和易卜生的作品日後也曾風靡中國社會,毛澤東第四任妻子江青還主演過易卜生《玩偶之家》(Et Dukkehjem)的女主角娜拉,其女權意識想必是備受啟蒙,那麼,有關易卜生、比昂松兩人拿筆搞革命這段故事,他們應該也不陌生吧?當年許多瑞典學者早就預言,併吞挪威之後將是瑞典社會改造的開始,他們尤其熱中討論挪威的律法,從中得到不少關於「個人自由精神」的啟發,相當程度促成了自己國家日後的政治改革和社會進步。從這個角度來看,挪威的文人革命讓挪威獲得解放,但對瑞典而言,同樣饒富意義。比昂松當年的一言一行,完全符合了煽動及顛覆國家政權的要件,我百思不解,瑞典國王權力再大,也未令這位「思想犯」、「政治犯」鋃鐺入獄,難道這就是東方社會和西方社會之間文明的差異?如果比昂松遭瑞典國王囚禁,或者瑞典國王惱羞成怒大舉捉拿異議分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歷史恐怕要徹底改寫,而且損失的可能未必只有挪威。

(本文轉載自李濠仲新書《小國的靈魂:挪威的生存之道》,由衛城出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Thatcher's Tyrants - The Tanks, The Guns, The Christmas Cards.

中國農村孩子 逐夢城裏學校
Apr 26th 2013, 07:55

【新華社】

記者在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一些農村採訪時發現,出於對優質教育的渴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期盼,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把正在上小學的孩子轉學到城裏,意圖跨越城鄉教育差距的鴻溝。

今年12歲的張嘉勇家住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瑞應村,準備上四年級時,父母將其從原來的瑞應村小學轉學到位於城郊的中衛市第十小學。新學校距離他家約7公里。由於父親在鐵廠打工、母親在家種大棚蔬菜,小小年紀的張嘉勇第一學期只能騎自行車上學。所幸,之後當地配備了校車。「新學校設施好、老師教得也好,以前我只能考80多分,現在能考90多分了。」他說。

張嘉勇並不是瑞應村小學第一個轉入城市學校的學生。「以前學校有一兩百個學生,可這兩年許多人都轉走了。」張嘉勇說。

與瑞應村小學的學生轉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衛市第十小學的「擁擠」。校長王文傑告訴記者,學校現有學生1122人,由幾所村小學合併而來,這兩年因為教學品質好贏得了民眾的口碑,像張嘉勇這樣從農村轉來的學生越來越多。

在農村從教多年的劉鵬翔是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韓寨村完全小學的校長。他告訴記者,這所學校2002年時有學生234人,今年只剩下75人,排除出生人口減少等因素,大部分都是轉入到縣城上學。「現在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只要家庭條件稍好點的就會想方設法把孩子轉到更好的學校。」劉鵬翔說。

與張嘉勇不同,更多的農村孩子進城讀書後,多由家長在城裏租房「陪讀」或者進入城市的全封閉制寄宿學校或名校辦的寄宿班,由此花費會更高。但這些農村家長多數認為這錢花得值,「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抓不好,大人賺再多的錢也沒用」。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現在大多數農村小學都蓋起了新教學樓,改善了原來學校的基礎設施,但是辦學條件還是跟不上教育形勢的需要,現代化電教設備仍是難覓蹤影。另外,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師老齡化趨勢嚴重,而農村教師的專業結構不合理也是讓家長不滿意的重要原因。

劉鵬翔告訴記者,全校9名老師,5名55歲以上,最年輕的也有43歲。把孩子轉到城裏上學,是許多農村家長權衡利弊後的艱難決定,他們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將來考個名牌大學,找個好工作。他們把改變命運的希望寄託在城市學校。對此,專家認為,教育或許會成為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動力之一。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農村孩子跟隨打工的父母走得更遠。

多年來,在中國教育部門的改革和督促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問題已經逐漸解決。近期,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在內的中國多個省份相繼公佈異地高考方案。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流入地繼續升學考試的夢想,也有望逐漸成為現實。

【2013-04-26 新華社】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Thatcher's Tyrants - The Tanks, The Guns, The Christmas Card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po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