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UDN聯合書報攤-科技科學
聯合書報攤-科技科學:收羅AV Choice、digitalhome、知識通訊評論、科學人、數位時尚等雜誌精選內容,最in的數位情報與科學新知讓您聰明過生活、輕鬆長見識。
台北機器人館 寓教於樂
Apr 25th 2013, 03:27

【文/邱浩哲】

「台北機器人館」在台北花博公園新生園區亮麗登場!全館共有七大展區,包括60款按鈕機器人及多款珍貴少見的鋼彈機器人,加上入口處3米高的神龍鋼彈機器人模型,是所有大小機器人迷不容錯過的展覽。而最特別的亮點,是工研院研發的蛇形刁手投籃機器人和即時通玩具機器人。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機器人的展出,對產業發展、教育、觀光旅遊、休閒等,都有很大的意義;而且這個行業發展快速,不但台灣重視,德國、日本、美國和韓國等也進步得很快,台灣一定要持續努力。去年台灣機器人產業產值大約新台幣500多億元,估計到了2016年有機會突破1,000億元。

台北市長郝龍斌則表示,機器人館不只讓大家知道目前台灣產業科技的方向,更重要的目的是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從小就和科技及創意接觸,所以機器人館將是一個常設型的展館。

機器人館結合「台北」意象元素與「機器人」、「智動化」的科技能量,館內展出多項台灣自行研發之智動化產品成果,也有國際間難得一見的智慧機器人展品,最特別的是由工研院研發,神準度媲美籃球國手的「蛇形刁手投籃機器人」,在春節期間還特別開放民眾與機器人進行PK投籃賽,贏得比賽就可獲得特製限量版小禮物。

在「先進機器人展示平台」中,展示國內外高科技整合研發的先進機器人,包括由工研院研發的網路溝通「即時通訊機器人」,可辨識現場來賓的喜怒哀樂直接傳遞給友人,讓網路通訊添加趣味性。至於國外觀摩機種,包括日本限量販售的「番龍」看家機器寵物,以及由台灣大學開發應用的人形機器人、服務型「貓熊機器人」等,這些機器人都具有討喜外型,及教育、居家服務等多元功能。

機器人互動區中的格鬥機器人,如同至身電影鋼鐵擂台的場景,還有趣味猜拳機器人、單槓機器人、足球比賽機器人,以及可模仿民眾動作的機器人等。

「機器人浮空劇場」是以浮空投影的3D虛擬影像,搭配四款百分之百台灣味的機器人──樂團機器人、原住民機器人、三太子機器人及啦啦隊機器人的舞蹈演出,進行虛擬實境的精彩展演,讓民眾瞭解台灣機器人歷史,讓智慧自動化教育深入人心。

FB分享娛樂文,就抽300元7-11禮物卡!

【完整內容請見《工業技術與資訊》2013年3月號第257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Thatcher's Tyrants - The Tanks, The Guns, The Christmas Cards.

宣捷重金技轉工研院新藥技術
Apr 25th 2013, 03:25

【文/編輯部】

為了跟上世界潮流的生技產業,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之子──宣昶有在2010年創立宣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經營「毛囊幹細胞儲存」,後來由於「毛囊幹細胞」距離廣泛的應用尚需相當時間,因此於2012下半年轉型為「新藥研發」公司,專攻「幹細胞新藥」等生物藥之開發。

宣捷將原本2,000萬資本額一舉增資至2.3億,參與增資者除了宣明智外,包括聯電集團前董事長曹興誠、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前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科技大老。

在公司改組的同時,宣捷也重金架構宣捷生技公司的經營團隊,在「幹細胞新藥」為主軸外,也開發「蛋白質新藥」,並在今年3月1日宣告以新台幣1億元,技轉工研院的「Anti-CD3膠原蛋白支架抗體」新藥技術,這不僅改寫了國內最高技轉授權金紀錄,也象徵宣捷正式揮軍生技新藥產業。

「新藥研發」是極其艱鉅的產業,一支「新藥」的發明往往必須歷經10年為期、動輒數十億的研發成本,且成功機率往往不超過20%,即使製藥屬於高報酬的產業,但相較於台灣的經濟規模及企業規模,隨之而來的巨額投資和高風險,鮮少有資方勇於投入。

「老爸總不讓我做太容易的事,因此設定這樣遠大的目標。」宣昶有說,他遍訪業界,延攬美國新藥界三十年經驗的女CEO 龔曉嘉博士,並大手筆提出高額人事經費預算,由龔曉嘉為他招募一批頂級並對華人製藥有高度熱情的研發團隊,並為了中、短期布局、提升公司研發能量而於今年從工研院技轉授權台灣本土研發蛋白質新藥項目「Anti-CD3膠原蛋白支架抗體」,正式開展其藥業帝國的宏大布局。

龔曉嘉畢業於台灣大學,早年赴美從事蛋白藥研發及毒理相關產業,曾任多家國際醫藥企業高級主管,如XOMA、美國博際,並創辦中國博際,並於中國創辦第一間通過AAALAC認證、符合美國GLP規範,完備建立起毒理、病理、藥理、動物疾病模型、藥物代謝動力學、生物分析和免疫學等領域的技術部門,並且以中、英文雙語運作的實驗室。後返台任太景、神隆等多家製藥企業高級顧問,累積30年的業界經驗,屬於華人中首屈一指的國際專家。

宣捷本次技轉工研院的生物新藥技術,是「Anti-CD3膠原蛋白支架抗體」。這項由工研院創新研發,並具多國專利的「膠原蛋白支架」平台技術所開發出來的新藥,締造國內自主研發蛋白質新藥的里程碑。鎖定在標靶治療,可應用在「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系統。本技術特色,是以一小段具熱穩定性高的膠原蛋白三股螺旋胜肽為骨架,其分子結構就像有多隻觸手的章魚,能將標靶抓得更緊,達到增加抗體與抗原親和力、降低副作用、減少使用量,及有效增強藥物治療功效的多重功能,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目前本技術應用領域處於前臨床階段,宣捷預估計至少需要6年時間及再投入台幣20億元的費用才有可能量產上市。

具備醫師與商人的雙重身分,宣昶有知道「新藥」同樣是「商品」,值不值得投資還是得回歸商業層面。而「Anti-CD3膠原蛋白支架抗體」之所以值得投資,主要是「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在醫學上都是只能「控制」,「但你能想像,有一天紅斑性狼瘡被『治癒』嗎?」即使面對新藥開發失敗的80%高風險,宣昶有仍非常有信心地說:「人最重要,我有Ada(龔曉嘉)及他的團隊!」為了表達對人才的重視,宣捷的團隊也完全以國際級的規格打造,人事經費預算一年即高達數千萬元,即可見宣昶有對生技產業投資的強烈企圖心。

宣昶有亦強調,以台灣的產業特色,國家在扶植「生技產業」時,挑選「新藥」絕非最省力的做法,反倒應該結合台灣半導體、電子工業、精密機械、製造業等舉世聞名的優勢背景,發展出台灣特色的「生物科技」,而這個目標的謎底是什麼?野心勃勃的宣昶有表示,未來將整合交通大學、工研院與秀傳醫院的研發,來進行新藥的開發與推廣,讓生技產業透過科技在台灣發揚光大,下一步他將著眼「微創手術機器人」的未來發展性,並請大家拭目以待他的第二個布局。

FB分享娛樂文,就抽300元7-11禮物卡!

【完整內容請見《工業技術與資訊》2013年3月號第257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Thatcher's Tyrants - The Tanks, The Guns, The Christmas Cards.

那一年,我們建立了一個農場
Apr 25th 2013, 03:24

【文/羅弘旭】

千甲聚落的存在,已經將近二十年的光景。順著新竹縣竹北千甲路通往河岸邊,行駛在風塵飛揚、砂石車行駛的顛簸道路時,頭頂上是通往竹北芎林和竹東二重埔的快速道路,順著底下的溪流走,轉個彎進去,就是千甲聚落。

因為災變或者謀生不易,愈來愈多的原住民被迫離開長久居住的原鄉,近50戶的原住民,多半來自屏東、台東等地,主要是阿美、排灣與魯凱族,彼此本來就有血緣關係或者是朋友,憑藉既有的人際網絡,一個介紹一個,遷徙至北部地區工作。

來到都市,他們只能出賣勞力謀生,男性在工地擔任的職務,多半是綁鋼筋的粗工,也有女性協助綑綁鐵料,從事工地的雜務、遞料等零工,而千甲附近剛好有許多新建案,讓他們逐漸匯集在這裡形成聚落。

然而,以日計薪的工作並不穩定、工安意外也時有所聞,由於離鄉背井加上工作繁忙,對下一代的教育意識也相較薄弱,年幼的子女多半留在原鄉接受隔代教養,如此循環,讓這群異鄉人的社經地位更形弱勢。

協力農業輔助原住民

為了讓千甲里弱勢都市原住民在生活及教育方面,創造樂觀未來的可能,工研院2011年夏天成立「社會公益委員會」,目標是協助各單位運用科技的力量結合公益活動,鼓勵同仁身體力行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公益委員會」下分「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推廣」與「企業志工」三大項目,其中「企業志工」分項,就擬定「公益千甲聚落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計畫,嘗試在千甲地區以CSA模式來經營農場,協助原民朋友自食其力、提升經濟生活水準,輔助當地弱勢的都市原住民自力更生。

社區協力農業(CSA)發源於城鄉交界之處的聚落,是因為居住環境面臨都市開發的巨大壓力,安全、健康、糧食供應跟著產生改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結合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農場經營模式,透過風險分擔與參與,同時解決「產銷」、「認證」與「環境」的問題。

「現在火紅的有機農業,需要大量的資金與人力投入,認證環節也相當嚴格,以千甲聚落的人力、物資與地力條件,要一口氣種植出符合有機規範的作物,是太過奢求的。」曾在工研院擔任工程師,目前負責這項計畫執行的陳建泰指出,勞力密集與資金密集的有機農業,對目前的千甲聚落而言太過困難,應該循序漸進,因此千甲CSA農場便定調以「生態農業(agroecology)」為發展主軸。

生態農業強調以生態學與系統化的角度,看待農業、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共同演進(coevolution),在「環境可以持續」的大前提下,在生產與生態之間,努力互助互惠。

尋找家庭支持 推動永續運作

千甲聚落CSA計畫從公益的角度出發,要協同幫助弱勢的非政府組織(NGO)、協會,在城鄉交界,建立屬於他們的CSA農場,使弱勢者在資金上獲得長久的保障,並擁有社區的支持力量。

陳建泰為了永續推動CSA農場運作,放棄工研院穩定的工作,投身成立里巴哈克協會,他說:「里巴哈克是阿美族語,意思是打從內心深處的滿足與喜樂。」

在新竹,有許多從原鄉到城市來工作的原住民,他們多半擁有不凡的田野經驗與種植智慧,里巴哈克協會透過工研院的科技力量,協助原住民在城鄉交界,選擇經營生態農場,做為都會的生態屏障,並且提供城市健康的糧食。

願意支持千甲里CSA農場的家庭或民眾,可以和農場以簽訂「預約訂購,計畫生產」的方式,每個月支付一定費用,就可以每週二次從農場取得採用有機耕作法的收成,這樣的方式,意味著支持農夫友善對待土地,及計畫性生產的經營理念,同時共同承擔天然災害帶來的風險。這種模式讓農夫不用自行吸收風險成本,不必屈服於嚴苛的市場機制,更不用為了追求銷售利潤,降低生產過程中維持食物安全所需的成本。

但橫亙在眼前的挑戰,是千甲里的土壤性質屬於基礎、墊層等隱蔽工程完工後補回的回填土,在雨水滲透後,排水性好的砂土就被沖刷掉,黏性好的泥土也在含水量飽和後快速流失,土壤難以留住有機質,地力早已耗損殆盡。

另外,農耕地土壤的酸鹼值(pH)正常應該介於5.5到6.8,但陳建泰承租的八分地,其中幾個區塊pH值都呈現超標的鹼性,海水的pH值也不過8.0,這塊地的pH值卻高達8.4,因此放眼望去的植被盡是雜草,要在這塊土地上務農,唯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偏偏化肥又與有機農業的願景,存在根本性的衝突。

CSA農場如何在貧瘠的土地上創造豐碩的收成?陳建泰笑著說:「工研院就是要化腐朽為神奇!」

「化腐朽」三個字,正是陳建泰篩選工研院數百項科技後,找出最適合千甲里地區的科技,他認為:「千甲CSA計畫其實是對農業問題的反思,所謂的適切科技,並非一味的把各類科技塞進農田,而是要反問這樣做適切嗎?這邊的環境可以支援、承受嗎?科技應該是對土地、土壤、生產者方面達到和諧的關懷,而不是去徹底改變它。」

適切科技 化腐朽為神奇

依照適切科技的想法,都是從廢棄物中找黃金,包括落葉堆肥技術,用竹碳、稻殼碳化用來改善土質,稻酢液可用來防蟲,生態廁所、風力微發電系統驅動的抽水機、太陽能曝氣與自製液態肥料──工研院在千甲聚落使用的各類科技並不艱澀,需投入的資金也較少,但卻讓這塊原本只是貧瘠回填土的荒地,變成能種出各類蔬果的農園。

「碳化」是千甲CSA農場使用最廣的一項技術,這項技術源自廢棄物再利用的概念,最早是在921地震時,工研院為了解決中部竹材業發展的問題,從日本引進碳化的技術,不管是廣為人知的竹炭或是稻殼炭,都是由竹子、稻殼經碳化演變而來。

所謂的碳化,就是讓有機質在比較缺氧的狀態下,形成「炭」而不是「灰」,比方傳統農業會將稻草與稻殼燒過後灑到田裡,其實是相同的原理,但變成飛灰後的有機物,對土質的改善是有限的。不過,稻殼炭就不一樣了。因為物質碳化後,它內部將形成很多孔洞,一公克的炭內部的孔洞,表面積加起來大約就有一個標準籃球場那麼大,這些洞就叫「多孔隙」。多孔隙具有吸附與包覆的功能,可以涵養地力、增加有機質、減緩土壤酸化、中和pH值。

竹炭窯技術成功後,工研院持續研發出「直立式碳化窯」,這是一種工業化製程的概念,可以輕易地控制參數,比如放進多少氧氣、燒製多久時間,達成怎樣的狀態後再進到下一個技術階段,如此一來就能控制稻殼炭的品質。而這個直立式碳化窯,就不只可以燒竹子,只要含有有機物的物質都可以拿來燒、進行試驗。

廢棄稻殼改良貧瘠土地

在千甲里,工研院放棄取得較困難的竹材,改運用稻殼炭技術,將它遍撒在這塊不肥沃的土地上,用來改良土壤,讓荒土變良田,由於稻殼含大量矽和鉀,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力,燒製過程還會產生「稻殼醋液」,能做為防蟲、除臭的天然驅蟲劑。

原本被當成廢棄物的稻殼,悶燒後,變成一粒粒黝黑的稻殼炭,撒在田裡,就是最好的肥料,陳建泰也以在地微生物菌液,自製液態肥料,逐步讓荒土變良田。

另外,工研院在千甲里設立生態廁所,也是化「腐」朽為神奇,以簡單的糞尿分離原理,使木屑與糞便混合,經過發酵自然分解降低臭味,利用微生物菌種就地分解排泄物,在便器下方設置發酵槽,讓排泄物進到槽中與微生物、松木屑混合、分解,達到生態目的,發酵過的糞便,氮、磷值已符合環保排放標準,可直接當做肥料使用。

目前千甲CSA農場的運作已經步入正軌,陳建泰預估2014年,整個協會的經費就足以自行負擔盈虧,不需要對外募款。他希望透過千甲農場的成功,逐步從城鄉的邊緣擴散效應,更可吸引其他原住民家庭複製、建立屬於自己的小規模家庭式 CSA農場,就像都市周圍的珍珠,可以串聯起來,讓城鄉之間不再是落差的現況,而是相互支持的互動。

雖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但陳建泰不敢怠慢,由於農園的基底是回填土,即使經過水質、土壤檢測,最後還是需要看作物本身是否安全,才能放心。因此千甲CSA農場生產出的蔬果,都經過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的嚴格檢測,確認安全無虞,才成為農場支持者的盤中佳餚。

帶動知識勞動者與身體勞動者返土

對工研院積極推動CSA農場的成效,清華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蕭褘涵也以此為主題,在2012「區域研究@臺灣人類學」年會上發表專題報告,指出:「這樣的公益活動帶有兩個面向的意味,分別是知識勞動者與身體勞動者回歸田園。」

蕭褘涵分析:「工研院技術專家涉入的立基有二,一是CSA計畫符合企業慈善公益行動及綠化的目標;二是提供這些中年技術人員練習未來退休返鄉的田園生活操作。」

CSA農場一方面提供在成長過程中離鄉的知識份子們,實習回歸田園的生活體驗與模擬。對於來到都市的原住民而言,雖然他們具備各自的生命史,以及在原鄉習得關於利用自然環境的在地知識,卻因為受到其他勞力工作的擠壓,幾乎沒有施展的餘地,參與工研院主導的農業計畫,可以使原住民繼續維持部落中勞動、農耕的生活與文化原貌。

以這份學術研究,來對映工研院千甲里的CSA計畫,足以看得出這一計畫絕非只具有公益活動性質,而是帶有社會學、人類學等多面向的意義,不僅協助弱勢原住民的發展,更為原住民找回自己生存的尊嚴與對原鄉土地的寄託,為工研院長期投身公益活動的成果,下了最好的肯定。

FB分享娛樂文,就抽300元7-11禮物卡!

【完整內容請見《工業技術與資訊》2013年3月號第257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Thatcher's Tyrants - The Tanks, The Guns, The Christmas Card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spoku 的頭像
    newspoku

    2016韓劇 38師機動隊】電視劇 38師機動隊劇情&人物介紹~徐仁國‬、崔秀榮、馬東錫-小宅戲劇週記38師機動隊線上看 - 38師機動隊線上看免費

    newspo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