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小說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禮之年》4月12日在日本上市,首刷50萬本,七天後加印20萬本,預計5月初要賣一百萬本,暢銷速度創文藝春秋出版社紀錄,也登上亞馬遜亞洲暢銷榜首。兩岸出版業者已開始搶正體簡體字翻譯權。村上不但在兩岸走紅,在歐美也大賣,兩年前的小說《1Q84》在法國首刷七萬本,在倫敦和紐約都像新款iPhone上市,並且像每一集哈利波特問世,書局午夜開門應付搶購。
自幼博覽群籍
村上曾說:我是混大的
「村上春樹現象」緣何而起? 村上喜歡說他從小不讀書,是混大的,其實他自幼博覽群籍,只是這「群籍」幾乎全是西方書籍或它們的日文譯本,或日本人寫的西方論,包括中央公論社的30卷《世界歷史》,他的世界觀和文學養料、技巧都來自西方,所以他愛說「我從來不受日本文學傳統絲毫影響」。
他自小讀西方書,聽西方音樂,作品裡到處是爵士,多到有人編出「村上春樹爵士CD」導聆。在日本賣了四百萬本的成名作 (他第五本小說)《挪威森林》,書名取自誤解Beatles 名曲Norwegian Wood(歌詞裡,男孩子被女人帶回家過夜,她的家具都是挪威木材Norwegian "wood"做的,村上老兄搞錯了,看成Norwegian "woods":; 《太陽之西,國境之南》的「太陽之西」典出美國1939年流行曲; 《1Q84》書名當然是玩弄歐威爾名著《1984》; 新作書名裡的「巡禮之年」,取自李斯特的同名鋼琴曲集。西方以外的作家如此一貫使用西方故事為書名,可以說只有村上一家。
角色幾都無根
寫孤獨、無聊、迷失
日本小說在世界市場向來不算好賣,自村上而大開銷路。他的感性和世界觀,與川端康成的纖美、三島由紀夫的淒美、大江健三郎的剛健完全不同,看他的作品無負擔,其角色都是謎團,幾乎都沒有根,隨波漂流,世界超現實,所有個人、環境、世界的問題始終沒有真正的解決,引起讀者更渴望解決。他寫孤獨、無聊、迷失,這是今日世界相當多數人的寫照,因此作品無國界,台灣文化界有一陣子人人三句話不離「村上春樹」。
全球讀者不視他為「日本作家」,而是「作家」,作品迄今至少譯成42國文字,是世界各地暢銷榜常客。東方或日本文學「全球化」,首推村上。
近廟欺神效應?
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村上春樹在西方大名鼎鼎,去年和中國大陸的莫言並列諾貝爾文學獎最熱門得獎名單,但可能是「近廟欺神」效應,諾貝爾文學獎的審委大員選擇得主時,可能就覺得村上太過全球化,不夠民族或地方特色,因此決定獎給題材和語言都純中國的莫言。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Thatcher's Tyrants - The Tanks, The Guns, The Christmas Cards.
留言列表